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典型病例 > 典型病例 > 正文
 
典型病例

胸痹案

发布时间:2011-9-10 16:55:50  点击数:19155

以下病案连载于《中国中医药报》出于杨牧祥教授诊疗方案

 

杨牧祥教授简介

 

杨牧祥(1940-),男,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(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),现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、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,并系全国第二、三、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。从事医、教、研至今近五十载,理论功底坚实,学术造诣深厚,临床经验丰富,擅于舌诊,长于内科,尤擅治咳喘病、慢性胃病、心脑血管病、高脂血症、脂肪肝、痤疮等疑难杂病,法严、方活、效著

 

张某,男,63岁,已婚,2010212初诊。患者6年前出现胸闷胸痛,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,经治疗其功效不明显,胸闷胸痛时作,遇寒即发。近一个月来天气寒冷,加之劳累出现心胸憋闷作痛,痛引肩背内臂,伴见心悸不安,气短乏力,面色晄白,畏寒肢冷,舌淡暗,苔薄白,脉细涩而迟。辅助检查: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,心音低钝,心律整齐,心率74/分,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少量吹风样杂音。心电图:窦性心律,标Ⅱ、AVFV3T波低平或倒置。心脏彩超:左心室肥厚,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,心室舒张功能下降。中医诊断为胸痹,证属心阳亏虚,心脉痹阻。治以温阳益气,活血通络。自拟甘桂饮加减:炙甘草30g,桂枝15g,太子参15g,丹参15g,当归15g,川芎15g,郁金10g,姜黄10g,瓜蒌15g,薤白10g,细辛3g。日1剂,水煎服,分2次温服,7剂。嘱患者注意休息,忌劳累恼怒,慎起居。

二诊:2010219,药后心胸憋闷作痛,畏寒肢冷,气短乏力递减,仍心悸不宁时作,舌淡略暗,苔薄白,脉细涩。上方加茯神10g,远志10g,柏子仁10g继服14剂。

三诊:201034,药后胸闷胸痛、心悸气短、畏寒乏力诸症明显减轻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前方加刺五加30g、红景天15g,继服14剂。

四诊:2010318,药后胸闷胸痛未发,心悸气短、畏寒肢冷、神疲乏力诸症皆失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口服通心络胶囊善后,随访至今未复发。

按语:

胸痹,为胸阳痹阻之证,尤在泾指出:痹者,闭也”。《类证治裁》提出:胸痹,胸中阳微不运,久则阴乘阳位,而为痹结也。本病多因素体阳虚,感受寒邪,寒凝心脉;或阳气久虚,无力运血,心脉瘀阻;或过食肥甘,损伤脾胃,聚湿生痰,闭阻心脉而致。本例患者年老体衰,心阳素虚,加之外感寒邪,寒凝气滞,血行不畅,胸阳不振,而发本病。心主血脉,阳气不足,血行不畅,故而心胸憋闷作痛;手少阴心经之脉直行上出腋下,循内臂,故痛引肩背内臂;心气亏虚,鼓动无力,心动失常,故而心悸不宁;阳虚亏虚,温煦失职,故面色晄白,畏寒肢冷;舌淡暗,脉细涩而迟,均为心阳亏虚,心脉瘀阻之征象。

关于本病病机,仲景提出阳微阴弦,即上焦阳气不足,胸阳不振,下焦阴寒之邪上乘所致。导师认为,本病的病位在,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,盖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,有赖于肝气条达,脾气健运,肾阳温煦等功能正常,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,虚者多见气虚、阳虚、阴虚、血虚,尤以气虚、阳虚多见;实者不外气滞、寒凝、痰浊、血瘀,又以血瘀多见。临床之证,多本虚标实,虚实夹杂,致使病情缠绵难愈。本例患者证属心阳亏虚,心脉痹阻,治以温阳益气,活血通络,方中瓜蒌、薤白、桂枝温阳化气,振奋胸阳,炙甘草、太子参、丹参、当归、川芎益气活血;郁金、姜黄、细辛温经散寒,活血通络。诸药配伍,共奏温阳益气,活血通络之功效。

导师治疗本病,常根据病情变化,在温阳活血之品中酌加茯神、远志、柏子仁等养心安神之剂,《灵枢·本神》所谓心藏脉,脉舍神”,胸阳不振,心脉瘀阻,神无所舍,故本病多伴神志不宁,心悸不寐等症,酌加养心安神之剂,既可起到标本兼顾的作用,又可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,减轻心脏负荷,有助于病情恢复。